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巢運:人民地寶






簡述人民帝寶

人民帝寶分為幾個部分:其中主要的作品,是放置在帝寶門前的巨型空間裝置;透過設置一個 25 坪大的一般公寓,裡面的陳設好像是一般人熟悉的家裡一樣,除了說明人民對於居住的基本需求外,同時這個大小也說明了一種合宜的狀態:我們並不要求富有,然而現實的條件讓居住者連這樣基本的需求都無法到達。

於是設置於帝寶門前,這個台北市目前房價最高的地方也別有意義:作品的企圖中,「圈地」這個舉動除了讓人民帝寶這個象徵性的物件,具有對於巢運訴求中對於財團與國有地之間扭曲的交換方式提出質疑;作品設置於仁愛路上,意味著運動中透過集體的力量將這些公有地,在瞬時間占為己有。

同時,觀賞者對於作品的閱讀,則是將自身生活經驗錯置於一個不曾到達、也不會到達的情境中:透過作品的陳設與圈地的舉動,作品生產出不曾發生過的空間體驗:人們身置於自己熟悉的居家空間中,但是是在台北地價最高的區段。

其次,有關其他散置的帳篷,可以視作在一個相同命題下的集體回應:作品「門牌」給每一個參與巢運夜宿的帳篷們一個「仁愛路三段」的地址,而在既有的門牌系統中,這些帳篷並不存在,於是藝術家利用哈利波特「九又四之三月台」虛幻的實存作為暗喻,利用「分數」的方式給予帳篷地點的命名。

一名藝術家透過撿拾當地的樹枝,試圖將自身包裹在一個用樹枝做成的繭裡面。也有藝術家將現場的土做成紀念品,有著甲子園球賽中,球員戰敗後蒐集甲子園球場泥土的意向。也有藝術家模仿「來去鄉下住一晚」節目,提出不要帶帳篷,但是要挨家挨戶借宿的概念,並透過影像記錄說明自身與群眾的互動經驗。

有更多作品仍然持續的被生產中,帳篷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透過藝術創作所生產的社會空間。我們試圖讓這些作品散置在活動範圍內的各個角落,夾雜在動員而來的、民眾自發的帳篷之中。「群眾」在動員之下,參與運動的身體與空間經驗,所共同製造的社會性雕塑,勾勒出「人民帝寶」的整體意義與作品最具體的形式。

巢運:向香港致敬

巢運:月餅傳信

巢運:不靠爸

巢運:百萬青年搭帳篷